在全球液化天然氣(LNG)市場中,澳大利亞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由于澳大利亞在國際LNG市場上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投資者對投資澳LNG出口項目的態度似乎已經從一片“歌舞升平”轉變為“滿地哀嚎”。近年來,除了澳大利亞、卡塔爾和馬來西亞等傳統的LNG出口大國外,美國、莫桑比克、坦桑尼亞、俄羅斯,甚至加拿大都在努力開發本國的LNG出口能力,其中來自美國的壓力最為迫切。
美國自2011年以來,開始批準向未同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出口LNG,迄今為止已經批準了6個這樣的項目,另外還有20多個申請項目在等待能源部批準。澳大利亞在人力、物力等成本問題上遇到的困難似乎都成為了美國的優勢——美國全國的天然氣管網發達,在墨西哥灣有大量現成的港口、儲存設施和管道,出口LNG基本上只要新建天然氣液化設施;美國有相對更豐富的技術工人,而工會又不那么強勢;另外,美國的企業有很強大的頁巖氣開采技術儲備,且美國的海相沉積盆地開采的經濟性更高。所以,相比起澳大利亞在偏遠地區進行的“綠地投資”,美國的“褐地投資”更具優勢,美國的項目相比澳大利亞平均能夠節省20%的投資開支。
對美國的LNG出口項目來說,還有一個重大利好消息就是巴拿馬運河拓寬工程預計在2015年完工,剛好能夠趕上美國的薩賓帕斯項目第一次對外出口。目前,全球只有不到6%的LNG運輸船理論上能夠通過現在的巴拿馬運河(實際上還沒有LNG運輸船從運河通過),運河拓寬工程完成之后,理論上80%的LNG運輸船都可以從運河通過,屆時,從美國墨西哥灣把LNG運輸到東亞的距離可以從目前的2.5萬多公里縮短到1.4萬多公里。
美國出口LNG,除了與澳大利亞爭奪本來就不大的市場外,對澳更大的影響就是有可能改變實施已久的LNG定價機制。外國買家從澳大利亞購買LNG一般都是簽訂長期合約,而且氣價同石油價格掛鉤,但是美國的介入正逐漸改變這一格局。切尼爾能源公司投資的薩賓帕斯LNG出口項目就是把價格同美國的亨利樞紐價格掛鉤,買家在亨利樞紐價格的基礎上支付15%的溢價,然后加上一些固定的處理費用。美國進入LNG出口市場之后,亞洲的買家已經開始向澳大利亞的賣家施壓要求改變同石油掛鉤的定價機制,日本和印度的公司已經在催促就合同進行重新談判,雪佛龍和韓國天然氣公司的一個購銷合同也因為韓國天然氣公司要求使用新的定價機制而告吹。
另外,由于澳大利亞被認為是一個相對穩定的LNG供應者,所以亞洲的買家通常愿意支付一定的溢價以獲得穩定供應,但現在看來,澳大利亞似乎已經沒有理由要求保持一定的溢價了,因為澳大利亞的政治風險不見得比其他國家低。澳大利亞政府有關資源稅的持續辯論就是一個例證;環境監管規則也令人愈加困惑,對很多陸上項目形成了障礙,社區的反對意見使有關投資者很難拿到土地,新威爾士則在短期內完全禁止開采天然氣;大量天然氣用于出口導致澳大利亞本國的氣價也和國際接軌,國內消費者對天然氣出口非常反感。反觀美國,政府批準相關項目的速度要快得多,民眾對天然氣出口也還沒有太多的抵觸意見。至少在未來幾年,美國的政治環境要比澳大利亞寬松穩定得多。
面對來自美國的競爭,澳大利亞目前還存留有為數不多的優勢。全球LNG貿易的60%都流向亞洲,因此澳大利亞的地理優勢是美國無法比擬的,即使美國經過巴拿馬運河運輸,但澳西部的LNG運輸到日本的距離還是要比美國近一半。且澳大利亞的大多數項目都將比美國的項目率先投產,且這些項目的絕大多產能都已經通過長期合同(15-25年)出售,澳大利亞能夠提早一步抓住商機。另外,澳大利亞的大部分綠地項目都有自己的氣源,而美國的出口項目多需要在市場上購買天然氣,如果美國國內氣價上漲,會削弱美國的競爭力。
但是,長遠來看,澳大利亞的劣勢越發明顯。澳大利亞主要有三種天然氣資源:常規天然氣、煤層氣和頁巖氣,這三類天然氣加起來的技術可采儲量大約為23萬億立方米,其中一半都是頁巖氣,常規天然氣和煤層氣各占1/4。而目前只有煤層氣和常規天然氣實現了商業開采,且煤層氣的開采要比預期困難很多。雖然頁巖氣可以補充甚至取代煤層氣,但是澳大利亞天然氣基礎設施欠發達。澳大利亞一半的頁巖氣都儲藏于西部的坎寧盆地,這個地方沒有任何相關基礎設施,也十分缺水,這意味著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在這個盆地都無法實現頁巖氣的商業開采。所以,如何不斷發展出新的技術,以及降低開發成本將成為決定澳大利亞LNG出口強國地位的重要因素。 |